美利信新能源汽车结构件智能研发生产项目效果图
6月18日,总投资30亿元、总占地面积350亩的美利信新能源汽车结构件智能研发生产项目一期在宁马新型功能区正式开工。从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该项目仅用了59个工作日。
据悉,该项目由上市公司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分两期建设,预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带动2000人就业。其中,项目一期投资20亿元、占地253亩,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变速箱壳体、通信基站结构件等,计划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项目二期投资10亿元、占地97亩,计划明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25年下半年正式建成投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项目采取了‘汽车上顶,机械上楼’节地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用地利用率。”宁马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介绍,为了让项目加快落地,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了“标准地+承诺制+容缺审批”等方式,提前了解项目用地需求,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标准地+承诺制+容缺审批”这样的创新之举,源于我市“标准地”改革。
作为全省标准地改革唯一试点城市,2020年3月,我市先试先行,启动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颠覆传统供地模式,变“审批制”为“承诺制”,一方面政府按标出让,另一方面企业对标拿地,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供应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021年12月22日,我市再次破题,出炉“标准地”改革2.0版,进一步扩面升级,明确工业用地100%“标准地”出让,通过“事前做评价定标准、事中作承诺定服务、事后定政策强监管”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实现“标准地”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
不同于1.0版,“标准地”改革2.0版实现向招商阶段前移,通过合理构建共性指标体系和差异性指标体系,编制“标准地”招商产业地图,与拟入驻企业提前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实现园区对标招商、企业对标拿地。
从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到推出“标准地”改革2.0版……我市“标准地”改革一路走来,“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词。
三小时之内四证齐发、项目“拿地即开工”,位于当涂经开区的粤美智能家居小家电生产项目跑出了“加速度”。这个总投资5亿元、占地约103亩的项目,从拿地开工到竣工投产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
“哪里的营商环境好、文明程度高,就越有可能把握住发展机遇、吸引来企业家。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了,就能带来企业家群体的落地效应。”粤美公司董事长严培棉对此深有感触。今年是他来到马鞍山的第12个年头,他见证了马鞍山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如今,他主动在朋友圈中发出邀约,邀请企业家朋友来马投资兴业。
5月15日,占地28.26亩的郑蒲港碳纤维设备生产项目工业用地实现“成交即交地”;5月20日,占地95亩的花山区天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实现“四证齐发”……今年以来,一个个项目在马鞍山落地生根,一座座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出让“标准地”项目282宗19833亩。其中,2023年1至6月,全市共出让“标准地”项目46宗3704.67亩。
迭代升级不止步,在“营商”中“赢商”。
我市已组织开展“标准地”改革中期评估,对已出让的“标准地”项目用地、建设、验收、达产等阶段用时以及区域评估等情况进行统计,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会同发改、住建等部门拟定我市推进“标准地”改革3.0版实施意见,推进“标准地”改革升级。
我市还探索开展“地企双评”,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会同市经信部门,在企业亩均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对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分档,并提出土地整治提升建议,实现低效用地实时监管。
鼓励当涂县推行“用地清单制+四证齐发”,实现拿地即开工;支持博望区建设十大标准化厂房产业园,实现“退散进集”;指导雨山区争创“土地矿产”节约集约利用双示范区;在马鞍山经开区和慈湖高新区实行“退二优二”……在今年6月印发的《马鞍山市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我市还明确提出,将扎实开展全域治理攻坚行动,提升城镇产业节约集约水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