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 | 不向流媒体妥协,也只有诺兰和《奥本海默》能做到
记者 张勇毅
编辑 高宇雷
(资料图)
就像一部逆境重生主题的电影一样,距离《奥本海默》全球首映仅仅两天——7月19日,环球影业宣布这部诺兰的第12部电影在内地过审,虽然之前社交媒体上它未过审的消息传播甚广。按照之前的惯例,这部电影会在8月进入内地院线。7月21日,电厂记者在中国香港观看了它的首映。
除了主人公奥本海默足够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之外,诺兰因为流媒体与华纳兄弟关系破裂,转投环球影业而备受关注。这位商业片导演在影片制作、宣发上的巨大权力,甚至采用了无CG和全胶片的模式,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背景故事
《奥本海默》是一部关于「原子弹之父」、J - 罗伯特 - 奥本海默的传记片,剧本改编自普利策奖获奖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
现实中,奥本海默虽然从来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却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这当然是因为他在二战期间主导了研制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为人类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也让他同时成为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物理学家。
奥本海默自己在原子弹被用于轰炸广岛与长崎之后,也逐渐产生了这种想法:也 1965 年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次采访:他在采访中回忆了自己在首次引爆核装置后的第一时间的想法。引用《博伽梵歌》中的名句:
「现在我变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在片中,这句台词也多次经由奥本海默之口说出。向观众揭示全片最重要的矛盾;前期奥本海默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后期奥本海默却全力投入阻止核扩散运动;同时奥本海默的一生都在天赐的才华与饱受来自外界同事的猜疑妒忌、排挤之间挣扎,以及在战后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遭到各种无端调查,甚至在 1953 年剥夺了安全审查权限。
这是贯穿奥本海默整个人生的悲剧,也是诺兰想在《奥本海默》中探讨的核心所在,在影片中诺兰用了诸多手段来强化观众对于奥本海默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与挣扎:包括不限于采用类似《社交网络》的倒叙手法、将意象用画面/音效来展示。
为了进一步辅助时间线关系,讲述奥本海默内心的剧烈变化,诺兰还在本片中启用了片中另一个标志性的道具「黑白画面」,辅助观众在客观视角与奥本海默个人内心强烈的主观感受之间区分,沉浸其中的观众几乎是在与主角一同经历整个自我拷问的过程。
诺兰在多个采访中都说过「要将观众代入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IMAX 画幅、音效以及黑白胶片都变成了诺兰将观众带入奥本海默内心世界的工具。
据在剧中饰演莱斯利中将的马特-达蒙表示,诺兰撰写的剧本中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撰写,并非是「奥本海默拿起……」而是「我拿起 ……」,这也构成了观众几乎是「被迫」,与奥本海默一同经历内心挣扎,最终成片让人看得出神,这是本片让人目不转睛的关键。
从效果来讲,成片毫无疑问极其成功的:IGN 甚至评价《奥本海默》是惊悚片,同时给出了满分十分的评价,称其为「诺兰有史以来最抽象、同时也是最严谨的作品」。
诺兰与环球「第一次」
诺兰曾经与华纳兄弟的合作关系相当稳固: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乎所有诺兰电影 —— 包括《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敦刻尔克》以及《信条》都出自这对黄金组合。
上线流媒体平台 HBO Max,这深深刺激了诺兰这位一直抵触流媒体平台「老顽固」的神经:诺兰曾在采访中吐槽自己崩溃于「前一天晚上睡觉时还以为自己在为最伟大的电影制片厂工作,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却是在为最糟糕的流媒体平台打工」。
由于华纳兄弟最终在诺兰与流媒体之间选择了后者,因此在《信条》摄制完成后,双方之间的间隙愈发不可弥合。在经历数个月的谈判之后,诺兰最终仍选择「跳槽」到了环球影业。自此切断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合作关系。
但即使是这样诺兰大导演的架子也一点也没有放低,在与环球正式开始合作,在正式合作拍摄《奥本海默》之前,诺兰曾向环球提出了六个条件:
一亿美元的制作费用 一亿美元的宣传费用 绝对的电影创作控制权 《奥本海默》上映前后三周环球不得发行其他新片 《奥本海默》要有 100 天以上的院线独占期 要求先获得 20% 的前期票房收入即使是这些苛刻到几乎是在「耍大牌」的任性要求,最终环球照单全收,其中能看出环球一方也为了促成这次握手给出了相当大的诚意:这当然是考虑到「诺兰电影」本身已经成了如同原子弹爆炸一般,有足够影响力的票房助推器。
时至今日仍有诺兰这样的「顽固分子」愿意用自己的导演生涯做赌注,来死撑院线的存在价值,或许真的是电影产业的幸运。
无 CG?
诺兰是众所周知的「实拍狂魔」,对 CG 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一直抱有些许抗拒的态度,并坚持不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 CG合成画面,为此他曾在《星际穿越》中烧掉一整片玉米田、在《信条》炸掉一架真实的波音 747 飞机。因此诺兰导演在新作中给大家整出来什么新的「艺术形式」,都不会太让人奇怪。
但《奥本海默》毕竟是以原子弹之父为主题的传记片,从开拍之初就充满了各种梗图,表示诺兰「这次终于要炸原子弹了」。调侃归调侃,既然是围绕「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展开的故事,影片中自然少不了大量的爆炸场景:不仅要展示出原子弹应有的气势,在片中爆炸画面更多时候还要用于表达奥本海默内心剧烈挣扎的工具,展现出「世界就此滑入深渊」诺兰想表达的意象。
其实诺兰此前并非完全没有在电影中使用 CG 内容的历史: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电影结局中,其实已经设计过一场由 CG生成的海面核爆桥段,但诺兰却认为 CG画面在这种需要震撼人心的时刻表现「平淡无奇」,认为只有实景摄影才能展现出「最细腻、无与伦比的细节」。
《奥本海默》片中出现的爆炸效果
诺兰本人当然清楚其中制作的难度与挑战,因此也在电影正式上映前不断卖关子,只表示「拍摄画面时的难度极高」。电影本身的取景地也正是当年「三位一体核试验」实际的发生地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摄制组顶着当地恶劣的天气环境完成了大部分的镜头拍摄。
但无论如何,在完全没有可能真的扔一颗原子弹复现的前提下,《奥本海默》特效总监斯科特-费舍尔领导的特效团队尝试了多种技术,以重现爆炸时的火花四溅和火光冲天:包括乒乓球被砸碎,颜料被扔到墙壁上,以及发光的镁溶液等多种稀奇古怪的道具。通过以变帧频超近距离拍摄这些动态效果变化,结合 IMAX 全景摄影机,最终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在镜头内所看到的效果。
作为一部三小时时长的影片,《奥本海默》全片胶片总长总重分别达到了 11 英里和 600 磅,在香港上映时 IMAX 影厅放映机达到了承重极限,几乎「不堪重负」。
这也只是本片摄制中诺兰各种「挑战极限」操作的一小部分,钟情于胶片拍摄的诺兰甚至还定制了一批 65mm 黑白胶片,用于影片拍摄;上映前的采访花絮中,制作团队也吐槽「你不能用不存在的规格(65mm 黑白胶片)去拍电影」,没想到诺兰真的将这种「不存在的规格」造出来了。
内地上映「一刀不剪」?
在正式过审之前,网友讨论的同时还有作为 R 级片的《奥本海默》如果要在内地上映,会有哪些裁剪,如今电影已经确定上线,这个问题自然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话题;还有传闻表示诺兰坚持「一刀不剪」,这意味着中国内地上映的版本将与香港等地保持完全相同的时长。
就目前全球各地对《奥本海默》的评级情况来看,环球在全球发行了两个版本:分别是以美国本土上映、评级为 R(意味着 17 岁以下观众需要监护人陪同观看)的版本,以及香港等地上映、评级为 PG-13 的版本。
PG13 版本与 R 级版本时长完全相同,但在实际观看中,即使是香港上映的 PG-13 版本,片中也出现了许多明显不适合「全年龄向」的内容,如果届时内地上映版本真的与香港 PG13 版本时常相同,内地上映版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消除掉非全年龄向内容 —— 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画面裁剪与打码。当然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或许只有等到内地最终首映上线才能揭晓谜底了。
但无论如何,作为「诺兰电影」这一 IP 下的最新作,《奥本海默》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与故事毫无疑问都是一流的体验,这或许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大众电影,但如果你是已经熟悉诺兰风格的电影粉丝,相信《奥本海默》也一定能获得让你赚回票价的体验。
标签: